找回密码  

幼小衔接效果不佳?瑞思专家解读,你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2017-03-20| 发布者: 商讯网| 查看: 4668

幼小衔接,除了选择学校,家长们需要为此做什么准备?为什么家长辛苦准备许久,孩子入学还是会出现种种问题?瑞思全国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学术总监 张莉Lily女士深度解读 ...

    幼小衔接,除了选择学校,家长们需要为此做什么准备?为什么家长辛苦准备许久,孩子入学还是会出现种种问题?瑞思全国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学术总监 张莉Lily女士深度解读,准备幼小衔接,须从孩子的需要出发。

    从已经熟悉并了解的幼儿园生活流程,到进入到全新的小学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无论是周围的环境,还是自身的身份都有着巨大的变化,怎么应对这些变化,这对家长和孩子而言,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LiLy老师提醒各位家长,当孩子要面对身份的转变、环境的转变时,非常地紧张,此时,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失误”时,需要付诸更多耐心,而不是过多地苛责对方。那些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反而会造成孩子们失去上学的兴趣。

    提前做好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准备

    想要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新身份,家长们需要:

    ①思想上的入学准备:让孩子对新环境产生期待;

    ②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可以对孩子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言语:“我们家宝贝就要上小学啦,像隔壁的小姐姐一样厉害!”、“太好了,我们家要有一位小学生啦!”等;可以带着孩子进入到目标学校的校园,参观了解,介绍具体的小学生活;带孩子去书店、文具店也是一个很棒的选择,Lily老师提醒各位家长,越俎代庖地自行购买文具、书籍,直接丢给孩子,这其中,孩子没有参与感,也就不会做好入学的准备。

    好习惯让幼升小更加顺利

    幼升小的具体定义应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学年完成的这整个阶段。除了物质上的准备,Lily老师提醒家长们应注意到,上了小学,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形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巩固习惯则需要3-4个月。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并不重视,其实孩子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孩子们需要这些有这些学习习惯:




    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这些好习惯呢?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Q&A精彩互动

    1.孩子和幼儿园小朋友不能去一个小学,有点担心他会孤单怎么办?

    小朋友通常会在幼儿园会形成固定的朋友圈子,当然也会希望这个圈子能稳定地延续到小学阶段,因为小学对于他是陌生的,所以他希望他的好朋友能和他一起去面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当他发现这个愿望不能实现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家长千万不要对此觉得是小事,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实际上,家长在这个时候应该带着孩子积极地去面对这个问题,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地去交朋友,交新朋友;为了促成孩子保持一段良好的关系,可以邀请TA的新朋友来家里做客,一起去玩耍,组织一些集体活动等等。

    2.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经常感到心有余力不足怎么办?

    习惯养成过程中一定需要多方配合,家长、老师保持一致性。定期和老师进行沟通,取得一致。

    家长在孩子眼中具有权威性,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对孩子的习惯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有所惩戒,有所鼓励。鼓励有很多很多种,不一定全部都是物质上的鼓励。

    定时反馈,及时调整。这条是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习惯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孩子,这需要家长定期和孩子沟通,从孩子的反馈中对习惯的准则

    3.孩子跟老师很有距离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较少主动提问。如何鼓励TA主动与老师交流?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是孩子自信心的培养。Lily老师指出,自信也是一种习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养成。比如,瑞思就通过具体的训练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他们因此渐渐变得勇敢自信,主动展示自己,让家长们都惊讶:

    1. 让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TA默认的安全范围内回答问题,展示自己。

    2. 鼓励孩子站起来说,只需把事情讲清楚,增强孩子自信心。

    3. 和好朋友、小组成员一起上台,自信地站好,眼睛看观众,锻炼胆量,熟悉台前的感觉。

    4. 独立站在台前,自信从容,流利表达,并与观众互动。

    从1到4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们在参考这个过程的同时,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些明确的标准,在过程中渐渐达到这个标准,也可以鼓励孩子在自己所熟悉的、擅长的领域里进行展示,从中获得一种愉悦感,从此更加自信。

    怎样和孩子平等地沟通?Lily老师还准备了亲子关系的相关内容,如何对孩子有权威和约束力,又有亲密的亲子关系?想知道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当中?孩子成长中,亲子沟通又有着怎样的规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搜索“瑞思学科英语”官方微信(微信号:risecn)。 

0人已打赏

©2001-2022 今日热点 www.todayhot.cn互联网举报中心网站地图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