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非遗正青春|一群少年敲响基诺山的鼓声:非遗传承从他们开始

2025-07-13| 发布者: xiaobian| 查看: 276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深处,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正跟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桂英老师,学习一门古老的技艺——基诺大鼓舞。他们是“非遗少年”,也是“礼承者计划” ...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深处,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正跟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桂英老师,学习一门古老的技艺——基诺大鼓舞。

他们是非遗少年,也是礼承者计划里最年轻的文化接力人。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少年正在用一场沉浸式的技艺修行,重新唤醒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央视新闻团队专程前往现场,记录这一充满原始与未来交织感的时刻。

鼓声里,非遗了起来!在金菩麟天空之门,鼓声震动山林。14岁的少年孙嘉君挥汗如雨,一遍遍练习基诺大鼓节奏;7岁的罗煜琪小小的身影站在老师身边,眼神中写满了敬畏与好奇。他们的授课老师,是年近古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桂英。她说:这些鼓不是演出来的,是祖祖辈辈在祭山、过年、祈雨时,敲出来的。能教孩子们,是我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

央视新闻镜头下,少年与技艺之间建立起的链接,没有剧本、没有摆拍,只有沉默中的传承与真实的成长。

王晔筠:用科技与情怀,为非遗打开一扇青春之门

今天的非遗,不该是博物馆的回声,而应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次激活。

非遗少年联合发起人王晔筠如是说。她是上海市人工智能协会副会长、国家高级评茶师,也是一位深耕仓储运营与文化赋能的企业家。过去十年,她致力于推动非遗与科技融合,此次投身非遗少年项目,希望让技艺的传承路径,不再只依赖血缘,而更建立在热爱认同之上。我们希望用系统化的方式,建立非遗种子少年的长期培养路径。不光是让他们接触一次,而是让这些少年未来能成为真正的传承人。她说道。未来,她还将结合AI数据建模与非遗数字资产建设,为少年们建立文化履历档案,推动非遗内容与国际教育、城市社群、产业数字化的深度接轨。

王立:少年和技艺,一起长大。作为非遗少年青少年综艺节目总导演、礼承者计划的发起人,王立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讲道:十一年前我在云南定下这个愿望:要用一生记录下中华56个民族的非遗技艺与婚礼。

今天我看到这群少年站在热带雨林里敲鼓,我知道,我们不是在拍一个节目,我们是在守住文明最后的根。他表示,非遗少年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文化研学营;第二步是拍摄纪实综艺,让更多孩子被看见;第三步是挑选有潜力者正式拜师,建立3年、6年、10年的长期非遗修习计划。他补充道:这些少年,不一定都要成为匠人,但他们一定会成为文化的传人。

家长:教育的答案,藏在技艺里我孩子以前总逃避学习,但这几天,我第一次看到他主动要练习、认真聆听一位老师的话。”“非遗少年营员王俊瀚的父亲王佳感慨地说。

多位来自上海、四川的家长代表也表示,这样的非遗之旅,不只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他们对教育二字的理解。原来,成长不止在课本里,也可以在手上的泥巴与脚下的山路中悄然发生。

尾声:当非遗进入青春,文化便有了未来

非遗少年项目将继续走进中国56个民族的原生地,围绕陶艺、鼓舞、制茶、婚俗等技艺,构建少年成长与民族文化传承交织的新模式。从一次鼓声的传承,到一次文明的续写。礼承者计划正在让非遗回归生活,也让生活走向未来。

编者按:

非遗不是老去的象征,

而是少年心中重新跳动的火苗。

当孩子们亲手敲响鼓、推转陶轮、写下贝叶,

文明就不再只是过去,

它成为了一种,生长在未来的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本站转载,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内容仅供交流和参考。)

0人已打赏

0条评论 276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2001-2022 今日热点 www.todayhot.cn互联网举报中心网站地图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