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描绘女性最美角度 高贵冷艳梦幻人像
21025次查看 15评论
2025年4月2日,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立五周年。五年前,万科企业创始人王石代表万科全体员工,将集体持有的2亿股万科股票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 ...
清华万科公卫学院成立五年的发展 两亿股万科股票一次性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在基金会下设“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发展专项基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自1994年成立后,投资表现始终领跑国内同行。相比起现金捐赠,股权捐赠到大学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进行管理在中国数量较少,但在国际高校特别是私立老牌名校,这种不动本、体量庞大的捐赠基金很常见,高校或高校委托的基金管理方长期持有,通过投资保值增值,持续不断地为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提供资助。万科股权捐赠完成后,意味着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作为接收方,成为万科股东,将享有收益权和股权分红等权利。 对此,北大非营利法专家金锦萍教授认为,“当企业股东中出现高校或者公益组织,这就意味着该企业未来在做投资时,可能更要考虑社会利益和社会影响力。”王石也表示,他和万科会时刻关注清华公卫的影响力:“因为挣钱比较容易衡量,就是营业额减去支出,再减去所得税,剩下的就是利润。可是做公益花出去的钱,怎么衡量?公益做得好不好,不好衡量。比如把钱捐给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最后它做得好不好,很难用资产负债表来衡量。做公益,如何把钱花得有价值、有公信力,甚至比挣钱还要难。” 作为名誉理事长,王石又增加了一个义工的身份,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学院的愿景和理念,可贵的是,清华公卫创始院领导团队的过往经历也充满着不畏挑战和积极创新的精神、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格局,尽管诞生于疫情期间,学院的发展并未减速。当时国内新冠疫情的第一波高峰虽已趋于平缓,但形势仍然严峻,很多高校都减少或暂缓了教学和学术活动。清华公卫创办之后不到五个月,就在2020年8月24日迎来首批学生,这些2020级公共卫生硕士新生主要来自国家机关、企业、公益组织等,他们是非全日制学生,可以在线上课,因此从一开始就与应对新冠疫情最前沿的实践紧密结合。 针对新冠疫情暴露出的全球公卫系统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短板,清华公卫大力推动国际公卫的创新合作。2021年12月2日,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与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同年4月19日,双方联合发起全球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联盟,旨在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界合作,在解决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培养全球公共卫生领袖人才中发挥全球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学院迅速与十多所亚洲、非洲和欧洲各国重要的公卫学院、医学部、大学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并于2021年11月发起举办首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之后每年连续举办。学院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和全球健康治理,2022年开始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合作开展撰写中国健康扶贫重大特邀报告,为全球健康扶贫提供中国经验和方案。 2023年4月13日,清华大学-《柳叶刀》中国健康扶贫特邀报告专家委员会会议成功举办。 建院五年来,学院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使命,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为愿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标志性进展:2022年清华大学入选国家首批18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行列;2023年9月正式获批国内首个公共卫生与健康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目前开设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项目、国际公共卫生硕士项目(IMPH)、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公共卫生与健康项目,2023年秋季学期在籍学生人数达到120人。 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延揽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人才:聘请万科讲席教授3人、万科教授1人,目前已有全时教师19人,教职工总人数达111人。学院教师先后获批国家级、北京市各类人才项目13项,初步建立起一支高标准、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外交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研究课题,例如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全球重大突发传染病智能化主动监测预警系统”项目、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与研究重大项目“我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及能力建设战略研究”子课题“公共卫生的社会支撑体系”、世卫组织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地方试点项目、国家中医药评价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级医改课题“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研究”项目等。学院发挥教授、专家团队在国家公卫政策制定和改革方面的经验及影响力,积极开展政策咨询和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向国家部委提交各类政策报告30余份。 2023年5月16日,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成功举办首届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案例大赛。 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王石到访学院,感受到师生们的热情与期待,“即刻有种回家的感觉。”他向师生们讲述了万科捐赠学院的故事,介绍万科企业一直秉持着“让建筑赞美生命”的理念,而公共卫生事业正是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王石特别强调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乡村振兴,鼓励年轻的师生们勇敢面对挑战,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并提议他们深入农村工作,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而为乡村振兴规划和培养具有领导力和专业素养的新一代领军人才,正是王石新的公益关注点。王石的慈善项目如同一块块拼图,在他的公益版图上相互契合,共同为人类的健康、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而努力。 案例启示 一、 大额捐赠影响力产生的前提:企业家精神的理性选择 基业长青是企业家的商业理想,他们对慈善事业也有相同的期许,在没有商业回报和股东利益的压力下,他们更希望留下一个纯粹传承情怀、旨趣和文化的慈善成果,大到大学、医院和博物馆;小到一座祠堂、祖屋的修复或者一件文物的追回。人们常说“有钱任性”,公益慈善有时恰恰需要这种“任性”,因为它反映出企业家最本真的慈善初心,只有发自初心,遵循捐赠者的意愿,企业家才能在行动过程中不断自洽,反复思考、论证,直至确认慈善使命,不受外力干扰,矢志不渝达成使命。 每一年,企业家向大学捐赠的资金数额都会刷新上一年纪录。万科股权捐赠创办清华公卫最为特殊的意义在于,此次捐赠并非企业家个人行为,捐出的也并非万科集团所有的资产,如王石所言,这笔捐赠是“1984年万科成立以来数十万员工36年努力奋斗的共同成果和财富”,既然关乎所有万科人的梦想,捐赠实现过程也比一般企业家的个人捐赠更为漫长,即使从万科职工代表大会一致决定捐给社会公益事业的2011年算起,论证捐赠方向、寻找受益方也花费了9年时间。 不仅清华公卫的创建,许多旨在打造百年基业的大型慈善项目都需要长期主义的态度和坚持,远有洛克菲勒创建协和医学院前后投入十年时间,近有曹德旺动念办大学后,到各国考察和学习如何办医学院、校企合作的技术工程学院,历经十多年方才决定创办福耀科技大学。并且这些慈善家都为大学的长期存续和发展进行了财务准备,充分参与学校的初期战略规划,对学校如何造血、慈善资源最终如何退出等进行了预判和设计。这在王石与全体万科人身上同样得到了充分体现。企业家秉持对效益和影响力最大化的追求,设计好慈善资产的管理和持续模式以及未来退出机制,既是遵循初心,也是出自企业家精神的理性选择。 二、 特殊目的的资产管理,保障慈善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万科股权捐赠另一个值得借鉴之处在于,通过设立社会企业性质的万科企业股中心,在找到最合适的捐赠方向和对象之前,对股权进行有效管理。 2010年前后是企业家慈善股权捐赠的试水阶段,牛根生设立名为Hengxin的境外信托,将其拥有的境外股权资产全数捐赠用于公益慈善;曹德旺捐赠个人所持福耀玻璃股份创办河仁慈善基金会,历时五年多,推动国家调整相关政策,允许企业股权用于公益性捐赠,且捐赠人在捐赠环节不用承担税负。这两位慈善家所处置的均为个人及家庭所持有的股权,且有明确、单一的捐赠对象——均为个人发起成立的基金会。而万科股权则属于全体员工,虽然很早就明确了最终用于公益,但要负责任地决定具体怎么捐、捐给谁,显然不像决定个人股权那么快速。 设立社会企业性质的资产管理公司,对已明确公益用途而尚未决定去向的股权进行代管,可以说是王石和万科人的创新之举。 首先,万科企业股中心《章程》明确界定,所管理的是全体万科人共同拥有的企业股权,目的是实现资本保值增值,最终用于公益。其次,社会企业不能依靠政府和社会的补助或捐赠,而要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从市场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万科企业股中心在专业投资管理团队的操盘运作下,有效实现自我造血,不仅避免了企业股资产的损失,资产总额还增长了几十倍,从而才有实力支持创办清华公卫这样耗资巨大的慈善项目。第三,特殊目的的资产管理与商业资管有着本质区别,因此要从组织的股权设计层面和治理制度的设计上确保社会企业的公益使命不发生偏移。万科企业股中心《章程》规定,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得从企业股资产中索取投资回报,企业利润不做分配,严格保证企业股资产及其衍生财富最终用于公益方向。在达成捐赠目标后,企业股中心随即注销,完美实现组织使命,完整演绎了一个社会企业的生命周期。 王石与万科人为了保证慈善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以长期主义者特有的耐心所完成的社会企业性质的资产运营机构实施股权管理的这一实践,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企业家捐赠个人股权或企业捐赠集体股权的大额股权捐赠项目来说,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王石:善行万里,归来仍是企业家》研究报告将在近期发布,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视角,进一步探讨王石的公益实践如何为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本站转载,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内容仅供交流和参考。) |